欢迎访问中国智协[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官网2024年04月25日星期四
首页 > 智协项目 > 就业扶贫
苏州市智障人士支持性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标签] 苏州残联 智障就业 残疾人庇护工场
2014-03-07 [来源]苏州市残联
字号: | |

 前 言

根据我国政府2006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苏州市现有残疾人39.4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其中智力残疾3.04万人,约占7.72%。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是解决其生存发展、改善经济状况、实现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智力残疾人作为残疾人就业群体中的困难群体,其就业能力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也受到文化观念、社会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帮助和促进智力残疾人早日回归社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由于客观障碍,一些智力残疾人拥有或部分拥有就业能力,他们仅能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由于各种障碍,智力残疾人难以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存在技术缺失和就业机会少等问题。通过近20年促进残疾人就业法律政策的实施,部分智力残疾人已通过竞争性就业等方式实现就业。但由于智力残疾人生理条件的限制,其就业竞争力远比其他类别的残疾人弱,难以达到竞争性就业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支持性就业和庇护性就业正逐步成为智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方式。本文就苏州市开展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和庇护性就业工作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研究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  全市智力残疾人的就业现状

残疾人就业问题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智力残疾人作为残疾人就业的困难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苏州市2012年对持证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表明,苏州市大市共有12428名智力残疾人处于就业年龄段,其中城区有1805人处于就业年龄段,已就业智力残疾人317人,登记有就业需求40人。通过开展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庇护性就业工作,智力残疾人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就业收入低的局面开始得到改善,智力残疾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近几年来,苏州市各地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智力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努力促进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智力残疾人充分就业。一方面积极推荐轻度智力残疾人参与竞争性就业,近几年每年成功推荐智力残疾人3~4人;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性、庇护性就业提高智力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他们实现竞争性就业打下基础。

支持性就业和庇护性就业是智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是社会融合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我市,支持性和庇护性就业正逐步成为智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

(一)庇护性就业

苏州市积极开展建立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机构(工场)的工作。重点对就业比较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以及暂时无法正式就业的残疾人,开展庇护性、安置性集中劳动,动员社会力量建立残疾人庇护性、安置性集中就业机构(工场)。现在全市已建成残疾人庇护工场5家,有100多名智力残疾人实现庇护性就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苏州高新区残疾人庇护工场和太仓市三角洲塑化集团庇护工场。

1、高新区残疾人庇护工场

苏州高新区残疾人庇护工场(CCL事业)是索尼移动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下属的一个以智障员工为主体的防尘服清洗工场。CCL正式成立于2007年5月,主要业务是防尘服的超净洗涤。CCL目前有智障员工20名,同时配置2名管理人员和7名指导员。智障员工的用工形式为长期合同工,享受与一般员工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CCL工场于2008年2月获得“江苏省残疾人庇护安养示范机构”荣誉称号,2010年12月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残工委颁发的“残疾人之家”称号。

CCL致力于构筑一个真诚、开朗、快乐的职场,打造一个智障残疾人快乐的、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安养庇护所。通过劳动,促进智障者的社会融合,通过提供适切的支持,让智障者在一个快乐的工作环境获得劳动技能,做到自食其力,构筑和谐社会。CCL对指导员的基本要求是具备爱心、耐心、细心“三心”和始终把智障员工健康、安全放首位的“一意”,“三心一意”构筑智障员工安全、快乐的安养庇护所。主要做法是:CCL的机械全部经过安全改造,增加保护措施,确保员工即使进行误操作也不会造成伤害;员工新入社时由指导员送到员工下站的站台,之后制作专门乘车卡,并委托司机和同站台乘车的员工提醒、照顾;食堂专门设立CCL专用就餐区,在规定的时间段统一就餐,避免出现意外;CCL为员工设立专门休息室,员工在休息时可以在一起喝茶聊天、休息,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每月一期的迷你新闻可以让员工家属了解CCL一个月的状况,构筑家庭与公司交流的桥梁,共同教育智障者;针对智障员工的特殊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CCL特别设立一个应急淋浴房,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员工的特殊性,公司邀请著名的专家对员工和员工家属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专题教育,让员工正确对待性问题;CCL通过每年定期召开员工家长会,平时与员工家长电话联系,构筑公司与家庭联动的无断点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员工成长档案;CCL在工作之余,举办“与人交往”、“日语大赛”、“安全环境知识大赛”、“家庭理财”等带有知识性的活动,同时也经常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娱乐性的节目,并组织残疾员工参加相关的文艺演出。此外,CCL积极创造机会,让员工参加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同时精心安排员工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促进智障者与社会融合、回报社会。CCL在智障员工的管理、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得到政府、社会和智力残疾人家庭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2、太仓市三角洲塑化集团庇护工场

太仓市先后有500多名残疾员工在三角洲塑化集团庇护工场找到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其中50多人已拿到了退休工资。他们大多被安排从事简单的辅助工作和清洁工作,集中于辅助车间、卫生组和食堂,少数身体较健康的甚至能在一线岗位和正常员工一样参加重要工作。公司与残疾员工们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残疾员工与其他员工享受相同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一线岗位的残疾员工还享受到残疾补贴,作为对他们工作能力的鼓励。劳动合同到期后,只要残疾人愿意干,公司一律与之续签合同。2009年5月公司投资120多万元创建了“阳光家园”。“阳光家园”总面积3250平方米,其中功能室350平方米,包括医务室、多功能活动室、休息室、康复室等;工疗车间400平方米;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阳光家园”目前共收住智障员工31名,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智障员工的社会适应和参与能力,帮助残疾员工回归社会。公司对于在一线的轻度智障员工,尽量改善工作条件,普通员工都是站立式操作,而智障员工可以坐式操作;对于重度残障的员工,从主管到普通员工对他们没有丝毫歧视,手把手耐心教会他们如何清扫才能符合很高的卫生要求,经过努力,他们负责的区域同样洁净宜人,受到员工好评。他们有时上班突然发病或不适,都被同事热情扶至医务室休息或免费治疗。阳光家园还定时开展娱乐活动,每天下午3点开始,开放活动室、康复室,非一线员工可以在工作完成后,到活动室看电视、打牌、下棋,或到康复室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由于自身残疾的因素,在进入三角洲塑化之前,这些智障员工大多在家待业,个别人在一些小厂打零工。能够成为三角洲一员,他们都兴奋不已,“从来没有想过能进入这么大的公司工作,我第一天到公司,激动得一个晚上都没睡着”,卫生组一名智障员工话语朴实。他们的父母更是激动不已,儿女初次上班,他们是送到厂里的,千叮咛万嘱咐,看到子女在安定、温馨的环境中工作,一块石头落了地,“孩子交给厂里,比放在家还放心”。智障员工的家境大多窘迫,一些人的父母也都是残障人士,因此,他们也特别珍视这个难得的机会,工作非常勤奋。现在,经过自已的努力,他们不仅养活自己,还成了全家人的经济支柱。(二)支持性就业

苏州市各种类型的托养服务机构都普遍开展智障者支持性就业项目,通过为智力残疾人提供简单的职业康复训练服务,培养其基本劳动技能、人际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为他们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常熟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目前已收住23名智力残疾人,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智力残疾人,积极与市特种螺丝厂等企业联系,每天由工作人员负责护送他们上下班,并陪同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在空余时间,利用机构内空闲场地,开展农疗劳动,今年上半年种植蔬菜8个品种,4个多月已有400多斤收成,确保蔬菜旺季能够自给;另外,利用机构现有绿化场地,引导他们学习花木种植、修剪、浇灌技艺。这样,不仅锻炼了智障人员的劳动技能,而且使他们劳有所获。

太仓市双凤镇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以残疾人农疗为特色、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结对帮扶智力残疾人,目前已安置34名智障人员。他们主要进行农(工)疗康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在服务中心和万亩水稻丰产方核心区内打扫卫生、锄草等,2012年托养中心与太仓市经济开发区宏亮工业园内的苏州沃特节水产品有限公司结成了帮扶对子,加工外包业务。由托养的智障人员为该公司加工的外包业务均为简单的小五金与塑料零配件,属于简单重复劳动,智障人员完全能够胜任。这既能更加充分地实现残疾人工疗、康复的功能,又能增加残疾人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基地为每名残疾人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发放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使这些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中心还定期与社会保障、农技等部门开展残疾人各项技能培训,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城区各个街道(乡镇)开设的日间托养机构作为智障人士社会化日间照料的一种新型模式,不仅为智障人员提供日间生活照料,还侧重于对他们进行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系统康复训练,尤其是承担了智障人员在培智学校毕业后面向社会的学习。经过多年运行摸索,现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工作模式,一是把握好每一个智障人员的个性特征,建立完善个人档案,即为辖区每位智障残疾人建立有关家庭成员、医疗保险、经济状况、健康程度、服务需求等内容的个人档案。充分知晓辖区每位托养对象的个人及家庭综合信息,因人制宜地开展“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二是建立起一套智障人士的康复服务体系,即对中轻度智障者安排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辅导,为今后实现就业回归社会做好准备;为重度智障者重点接受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减少对家人的依赖;三是成立监护小组,落实监护人员,形成了社区、家属、智障人员三级监护网络体系,这样就能够全方位掌握智障人员康复动态,逐步与每位托养残疾人家庭建立网络联系信息,为托养机构构建全新的工作平台。

二、政策扶持

近几年来,我市针对在庇护性就业机构和托养服务机构从业的智障人员收入普遍较低、生活困难的状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对智障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

一方面,出台《关于印发〈关于做好残疾学生教育助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残字〔2012〕22号),加大对智障学生的教育资助;同时强化智障学生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培训纳入特殊教育范畴,结合市场就业需求和智障学生的特性,开办各个门类的职业高中班、中短期职业培训班,多元化发展特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和完善校内劳动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学生创设劳动职业技术的培训环境,开辟从培养动手能力转化为培训社会实用性操作技能的育人渠道,千方百计为智障学生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精心设计、分类施教、因材施教,赋予智障学生自食其力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另一方面,我市进一步加大对智力残疾人的生活救助力度。在庇护性就业机构和托养服务机构得到支持性就业的智障人员普遍是程度较轻的三、四级智力残疾人,不符合重度残疾人救助标准,其微薄的收入也很难满足个人生活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先后出台《苏州市区无业精神(智力)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办法》(苏残字〔2011〕50号苏财社字〔2011〕25号》和《苏州市区无业精神(智力)三、四级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办法》(苏残字〔2012〕69号》,对低保、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以外且就业年龄段无业的精神(智力)三、四级残疾人,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同时对其个人参加社会保险予以补贴,规定:从2012年4月1日起,平江、沧浪、金阊和高新区户籍的持证且登记为3-4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年满18周岁,未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退休年龄,未在用人单位就业的,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形式参加社会保险的将享受一定的补贴。根据规定,参加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的,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当年我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月缴费基数最低标准或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月缴费基数计算所缴社会保险费的50%给予补贴,享受低保和低保边缘救助的按75%予以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智障人员家庭的负担,促进了智障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此外,我市相继出台残疾人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政策和残疾人托养机构综合保险制度,在庇护性就业机构和托养服务机构的智障人员都能免费参保。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尽管我市智障人员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问题包括:优惠政策不足、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等。下一步,我市将针对智障人员的特殊性,对现行的政策进行改进和完善,强化劳动保障,减轻用人单位招聘智力残疾人而增加的成本。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智障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对已实现竞争性就业的智力残疾人,通过法律政策、财政税收、就业援助服务等措施,保障其就业权益,提高就业质量;对有就业潜力但尚不具备竞争性就业条件的智力残疾人,通过规范支持性和庇护性就业,提升其就业能力。

(一)完善就业优惠政策

我市现有的就业优惠政策主要针对所有类别残疾人,单独针对智力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很少。企业招聘智力残疾人,需承担额外的就业辅导等支持性服务费用以及智力残疾人低生产率的影响,在优惠政策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其它类别的残疾人,智障人员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将考虑出台相关政策,对用人单位设立助残岗位津贴,就业协调金、奖励金等制度,减轻用人单位因招用智力残疾人而增加的成本,促使用人单位招录智力残疾人。

(二)健全智障人员就业沟通渠道

智障人员就业沟通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智障人员就业的成功率。要在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把智障人员就业拓展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确保用工信息及时传递,同时了解智力残疾人的残疾状况、文化技能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工作,使用人单位和智力残疾人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提高智力残疾人就业的成功率。

(三)培养智障人员就业服务专业人才

在我市目前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中,具有特殊教育、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才很少,多数工作人员是上岗后再培训,缺少为智力残疾人提供专业服务的人才。很多用人单位也存在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问题,难以采取措施加强智障人员的就业保障。因此,要大力培养智力残疾人就业服务专业人员。通过就业服务技巧训练、心理指导等,对就业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为智力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水平。                                                                                                               (供稿:苏州市残联)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