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智协[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官网2024年04月20日星期六
首页 > 理论探索 > 理论研究
奠基之后是夯实——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建设“十五”回顾
[标签] 理论研究 残疾人事业 张宝林
2006-05-01 [来源]
字号: | |

 注重经验总结  推动理论研究

没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就难以有健康发展的残疾人福利事业。过去是这样,如今显得更加突出。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充分,今后要促请更多的理论界同志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使更多的同志受到教育,使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成为我们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

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尊重残疾人的尊严和权利,倡导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邓朴方

 

奠基之后是夯实——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建设“十五”回顾 

                                                            张宝林

 

新时期的残疾人事业大厦,建筑在一道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人道主义思想。

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许多人记忆犹新:

在建国门外富建胡同简陋的平房,在角门北路刚刚奠基的康复研究中心,在城乡贫困残疾人逼仄狭窄的棚屋,在古旧四合院革命元老们的会客室,在国际会议庄严的讲台,在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万人会议厅……一个坐着轮椅的中年人,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要让人道主义思想成为残疾人事业的一面旗帜,要让人道主义思想成为我们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

这个坐轮椅的中年人,就是在“文革”惨遭迫害、高位截瘫的朴方同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自朴方同志和他的战友筹备并组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残联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人道主义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残疾人事业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盘点“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同其他业务领域一样,残疾人事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围绕着人道主义这个主题,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

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映衬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开始了新的征程。人们注意到,在中国残联决策层的议事日程中,多了这样一项内容: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不断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工作的领导。

在这方面,朴方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在领导中国残联和地方残联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组织建设、法律建设和各项业务建设的同时,对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自2001年以来,朴方同志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和讲话,特别是在每年召开的工作会议、2003年以来四届主席团全体会议和两年一次的研讨重大问题的事业会议上,他都要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结合党和政府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新是方针政策,发表公开演讲,把自己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缜密思考和重要观点,与会议代表分享。

让我们看看这些年朴方同志思考的轨迹:

2001年,系统总结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提出发展四阶段理论,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2年,论述“解放思想”与“与时俱进”的关系;指出残疾人组织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强调调整思路,积极应对。

2003年,结合理事会换届,探讨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2004年,论述抓好残疾人事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人权理论问题。

2005年,阐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及落实到残疾人工作的途径。

这些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考深刻,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在这个时期,郭建模同志、王新宪同志、汤小泉等同志,也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和讲话,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

2001年,中央编办下发47号文件,批准了中国残联的机构编制方案,在中国残联内设的10个部门中,新设的研究室赫然名列第二。根据这个方案,研究室的职责是:“调查研究残疾人问题及与残疾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20024月,研究室正式挂牌成立。

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总的精神是压缩编制、精简人员,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朴方同志建议抽调力量,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作为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的牵头和协调部门,这充分体现了党组、理事会对理论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十五”中诞生的研究室,围绕中国残联的中心工作,参与党组、理事会重要文件和讲话的起草,开展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多领域的调查研究,为《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报刊撰写多篇理论文章,协助国务院外宣办、外交部、中宣部等部门撰写有关文件,组织或协同地方残联和相关媒体召开理论研讨会、开展征文活动等,三年多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研究室人员少、任务重,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们还充分利用“外脑”,积极支持地方残联、专门协会和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理论研究工作。从2004年开始,研究室采取课题招标的方式,发动各地残联和地方科研力量就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去年12月,中国残联首次开展的《2004——2005年度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按时结题。会级和会级支持的十五个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结题暨评审会。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对这次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残联各个业务部门,在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组织建设、文化体育等活动时,也十分注重经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推出了一批颇有质量的理论成果。

                (三)

2003年,广州市残联理事长宋卓平、副理事长梁左宜,找到他们的老朋友、广州市社科院院长梁桂全,商量由市残联和市社科联联合发起“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邀请上海、福州、大连、南京、杭州等地的有关同志参加,梁院长欣然赞同并积极支持。年底,论坛在广州市白云山宾馆如期开幕。参加这次论坛的除了中国残联和地方残联的同志,还有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院校的有关专家。论坛收到20多篇论文,结集为《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论坛的同志倡议,以后论坛在与会城市轮流举办。2004年和2005年,大连和青岛市分别承办了第二、第三届,今年无锡市将承办第四届。广州开创的先例也得以延续,即每次都邀请地方社科联联合主办。从第三届开始,中国残联研究室也正式加盟,成为主办单位之一。这个论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已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不过是各地残疾人理论研究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实际上,类似的论坛在东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区也已十分活跃。比如,由福建省残联和福建省肢残协会主办的“同人论坛”已于2002年、2004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今年下半年将举办第三届。武汉市残联和社科院200512月也举办了第一届“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武汉市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并提供了论文。

“十五”期间,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就是地区性的残疾人事业研究机构悄然诞生。早在200210月,“武汉市残疾人工作理论研究会”就已成立。200412月,郑州市残联与郑州大学联合组建的“郑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所”成立。20054,广州市残联与市社科联联合组建的“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研究会诞生。这些研究机构的宗旨都是:总结残联工作经验;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的利益的途径;促进残疾人事业跟上高速发展的社会步伐;开展国际残疾人事务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推动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转型与发展;开展客观、公正的经济、社会与残疾人事业协调一致发展的评论;向残疾人组织和社会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这些研究机构的成立,不仅激发和调动了残联工作人员和社会研究力量的积极性,也直接推进了当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有耕耘必有收获。“十五”期间,各地发表和出版的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论文和专著多达数百篇(部)。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潮已经掀起。

               (四)

回顾“十五”,虽然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还处在比较初级的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平衡。

我国当前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也不断出台,这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残疾人工作者要善于根据党和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五中”全会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新精神,结合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使中央的精神迅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上。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相信,未来五年,我们的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图片说明:

1,朴方同志为《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一书的题词。

2,朴方同志2002年在湖北省调研。

3,近年出版的部分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著作。

4,2005年,年度理论课题结题会在武汉市召开。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