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智协[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官网2024年04月19日星期五
首页 > 理论探索 > 理论研究
中轻度智力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基本对策
[标签] 理论研究 智力残疾 心理康复
2014-01-01 [来源]徐继军
字号: | |

 

作者:徐继军

摘要:智力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一部分,容易被人们忽视,并且遭遇生活、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社会排斥。智力残疾人由于特殊的生理条件,比一般人更加敏感,更加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伤害,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本文着重从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着手,通过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家庭教育、社区辅导等手段,可以有效的帮助中轻度智力残疾人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促进中轻度智力残疾人自身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的人生发展。同时为广大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轻度智力残疾人   心理康复   基本对策


 引言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具体表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 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 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 积极向上的社会态。[1]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其中智力残疾人554万人,占残疾人口6.68%[2]智力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其生理和身体发展的特殊性势必形成较为特殊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包括智力残疾人在内的残疾人士数量也将会显著增加,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康复对策,对于有效开展智力残疾人的职业心理康复和心理辅导工作, 提高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和职业潜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智力残疾人的职业心理康复服务,构建智力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仅关系到智力残疾人自身的问题,也关联到整个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心理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不少医疗专家、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康复师等学者已经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如徐方忠、冯年琴 ( 2005)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129名初中和高中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 总体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 30 % ,躯体化、 强迫、 偏执是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3李祚山( 2004)使用MHT对听觉障碍学生的调查表明: 听觉障碍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是恐怖倾向、 身体症状、 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4吴秀丽 ( 1999)等人以广州市东山区 833 31- 50岁残疾人为对象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群中 36 . 33 %的残疾者对未来感到信心不足, 15 . 99%曾经或经常有轻生念头。3国外学者 K i r k. S &GallagherJ . J( 1986)的研究表明:残障者人格量表的表现,常有固执性、 自我中心、 缺乏自我控制、 冲动性、 挫折容忍力较低、 易受他人暗示等人格特征。5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与比较,得出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躯体化、 强迫、 偏执、恐怖倾向、 身体症状、 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对未来感到信心不足、有轻生的念头、固执性、自我中心、 缺乏自我控制、 冲动性、 挫折容忍力较低、 易受他人暗示、敏感等,具有心理问题多样性和显著性的特点。


2智力残疾人的心理问题的研究

尽管有关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已普遍开展起来,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开展的对残疾人康复研究主要是以聋哑、肢残、盲人的研究为主。由于智力残疾人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且比较难以开展集体性的职业康复培训,因此比较难以开展大范围智力残疾人的相关方面的研究,智力残疾人个案方面的研究相对出现较多。通过查阅有关残疾人的书籍及相关文献、资料,具有代表性的智力残疾人心理问题如下:孙晓明, 崔捷在《心理康复在社区康复中的主要内容》研究中指出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 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 同时各种心理能力也不成熟, 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智力残疾患者大部分生活在社区,性格孤僻,嫉妒心强、 常有挫折感和逆反心理。7   赵立芳,张扬,田宝  在《心理学视角的成年智力残疾人社会融合活动》中指出“成年智力残疾人的主要困难表现在生活和就业两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康复训练,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较差,社会生活相对薄弱等。”8。综上所述再结合其他资料文献与工作中观察,成人智力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性格孤僻、嫉妒心强、常有挫折感、逆反心理、生活适应能力差、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情绪不稳定、富有同情心等特点。


3中轻度智力残疾人心理问题分析

3.1 性格孤僻

智力残疾人最大的特点是智力偏低,他们在生理上或身体功能上往往伴随着某种缺陷, 如行动障碍、言语障碍等, 认知偏差等,同时成人智力残疾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往往与正常年龄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社会对智力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致使智力残疾人的活动半径很小,缺乏交流的场所, 可以交流的朋友有限,得到的关注很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

3.2嫉妒心强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智力残疾人的的嫉妒对象主要针兄弟姐妹及其他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在兄弟姐妹中,他们渴望得到父母长辈同等的关爱,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同等的待遇,甚至希望得到更多物质和关注,如得不到同等待遇,将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到不服气,进而做出旁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如强抢亲人的东西,偷藏物品等。

3.3挫折感

智力残疾人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自己本人及家人都希望能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减少家庭的负担,但是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上提供的工作资源有限,以及社会的偏见,造成智力残疾人很难找到一份符合自己的长期工作。家人的期待,个人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他们消极的悲观失望的态度,甚至自暴自弃。

3.4逆反心理

中轻度的成人智力残疾人智力都是79分以下,即处在智力正常与非正常的边缘阶段,认知上的偏差,学习能力有限,接受能力很慢的特点,往往造成社会人士,家庭成员对其是去耐心,进行粗暴辱骂,责备,或者家庭成员的过高期待,要求严格等,这些都无形的在智力残疾人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智力残疾人又不懂得如何排解,便产生抵触,在情绪上变现出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5自卑感

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中轻度智力残疾人在学习、 生活、 就业以及恋爱、 婚姻和家庭等方面会遇到比健全人更多的困难,面对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他们不能得到来自各方面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甚至遭到厌弃或受到歧视,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3.6 敏感多疑自尊心强

 由于残疾人自身存在着缺陷, 所以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隐私, 有时会刻意隐藏自身存在的缺陷, 因而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 特别是当一些人有心或无心地对他们说出带有贬义的、 不恰当的称呼就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如果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就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手段加以报复。

3.7情绪不稳定

 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特别是中轻度的智力残疾人,他们思想单纯,内心单一,一旦他们认为受到伤害,就会对外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

3.8富有同情心

 相同类型的残疾人之间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 与不是同类型的残疾人或非残疾人却很少交流, 主要原因是残疾类型不同,话不投机以及交流不方便。


4 发展实施中轻度残疾人心理康复服务的对策

4.1个案辅导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9]

中轻度智力残疾人有着独特的心理特性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智力残疾人,他的人格特征,生活环境、行为方式有着他的独特性。运用个案辅导工作方式,可以很好、较为准确的收集到智力残疾人的相关资料,同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对智力残疾人提出合理的职业心理康复方案。

在辅导过程中,个案辅导工作者与智力残疾人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4.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又称小组辅导或集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0

许多人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能够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其生活圈子很狭窄,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外面的活动或接触社会上的事务。运用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中轻度智力残疾人接触到更多的人、同伴;为其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同时可以帮助中轻度智力残疾人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另一方面协助中轻度智力残疾人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4.3家庭辅导

家庭是智力残疾人的重要支持系统,智力残疾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11 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教育形式都会影响着智力残疾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随着心理辅导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更多的家长也希望了解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以便学以致用或者以便更好的教育他们的孩子。这里的家庭辅导包括家长压力的疏导与以及家庭系统的维护。

4.3.1家长压力的疏导

智力残疾人由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较差,社会生活相对薄弱、就业机会少,缺乏持久有效的社会支持性就业服务,社会对智障人士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智力残疾人家长的生活和正常心理活动,巨大的外界压力与内在压力也间接的影响到智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智力残疾人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智力残疾人职业心理康复的发展

政府与有关机关部门应该适时地为智力残疾人家长开展心理辅导,为智力残疾人家长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经验,并尽可能的替他们答疑解惑,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适时的为他们进行疏导心理压力,使他们从困惑、压力中解放出来。有关部门也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交流会,专家会谈,家长们相互沟通,经验分享。

4.3.2家庭系统的维护

家庭系统(familysystem)是经验家庭治疗首先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家庭成员交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有形和无形规则构成了比较稳定的家庭结构,成员间形成特定的交往模式。同时,家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家庭不断与家庭外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家庭内成员之间和亚系统之间也不断发生交互作用。[12] 这里的家庭系统成员包括智力残疾人的家长、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及亲戚。家庭系统模式理论认为,残疾不仅仅影响整个家庭内的其他所有家庭成员和家庭结构,同时其他成员也会根据其特有的价值观反过来影响智力残疾人。[11]  医疗专家或者职业康复师在注重智力残疾人的个体差异外,应该重视家庭成员的内部差异和需求,为家庭成员实施个别化辅导或者团体辅导,以便为智力残疾人提供最好的支撑。同时,心理学家可以给家庭成员提供建议让家人自我调适,并重新计划如何在未来给与智力残疾人更好的服务一支持。

4.4社区辅导

社区作为智力残疾人所要接触的外在环境场所,对智力残疾人的活动和身体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包括智力残疾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当地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与智力残疾人所接触的家人、邻居、与智力残疾人构成关系的相关人员。政府应应当给与政策性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服务。相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走入社区,开展面向残疾人及其亲属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及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小常识和常用心理健康保健方法,进一步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基础。加大宣传残疾人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努力在社区乃至社会营造出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社工及康复治疗师应当给与智力残疾人建议、支持和指导。


5结论

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智力残疾人个体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关心残疾人事情,了解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残疾人心理康复,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残疾人事业者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相关管理者、机构培训康复治疗师、家庭成员、心理辅导师、社会工作者等特殊服务者都应该在智残领域上有所了解相关的技能和理论,以便能更好的为智力残疾人提供心理康复服务。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10/18/content_7252336.htm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发布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M],   http://www.gov.cn/jrzg/2007-05/28/content_628517.htm

[ 3]   徐方忠, 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 ( 2).

[ 4]   李祚山. 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特点发展研究 [ 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5 , ( 3) .

[ 5]   吴秀丽等. 残疾人士的健康、 心理和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 J]. 疾病控制杂志, 1999 , ( 4).

[ 6]   K irk . S&Ga llagherJ . J . Education Excep tional Ch il dren [M ]. Boston H oughtonM iffli n , 1986 .

[ 7 ]  孙晓明, 崔捷 在心理康复在社区康复中的主要内容 1001 - 2001( 2007) 04- 0292 – 01

[ 8 ]   赵立芳,张扬,田宝  心理学视角的成年智力残疾人社会融合活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5

[9] 姚尚满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究.太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

[10]  百科名片 团体心理辅导 http://baike.baidu.com/view/909526.htm

[11] 赵立芳,张扬,田宝  心理学视角的成年智力残疾人社会融合活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5

[12] http://baike.baidu.com/view/4271816.htm

[13] [7] 赵立芳,张扬,田宝  心理学视角的成年智力残疾人社会融合活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