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智协[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官网2024年03月29日星期五
首页 > 理论探索 > 理论研究
机会彰显人道 岗位尽写关怀——大连市智障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做法与探索
[标签] 理论研究 大连残疾人管理中心 就业
2014-01-01 [来源]中国智协
字号: | |

(撰稿:大连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
      就业是智障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人性关怀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环境包容、友善、和谐程度的试金石。“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努力做好;给我一个舞台,我会演好自己的角色”,每当听到智障残疾人这样的呼声,每当看到他们渴求社会接纳,期盼得到一个机会的眼神,我们的心都在震憾,我们都会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几年来,我市在开展对智障残疾人的支持性就业、适应性就业、择岗性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一点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智障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不仅起到“帮助一人,解放全家”的作用,还让更多的轻度智障残疾人“注重人的成长”、“得到人的关怀”,走出一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本文从我市智障残疾人就业工作入手,浅谈对推进智障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探索,希望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一、我市智障人就业融入度现状

就业融入度即指智障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被用工单位接纳而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智障残疾人就业情况并不容乐观。在我市每年举办的大大小小上百场的残疾人就业招聘会上,智障残疾人在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机率可谓少之又少,有时甚至为零。与其他类别的残疾人就业情况相比,智障人就业率低、在岗人数少、用工单位接纳度低,社会融入度低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以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为例,2008年以来,登记在册的毕业生59人,在这些学生中,无劳动能力的、因较严重精神类残疾不适宜就业的2人,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智障残疾人为57人,已被学校推荐就业的18人,自主创业的1人,暂时无业的3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校智障学生就业率不足33%,暂时无业的智障学生占总人数为66.7%。培智学校的这组数据其实还是很乐观的,如果跟踪调查一年以上,这组数字恐怕还会有所降低。

据统计,我市现在智障残疾人约4万人,目前,残疾人在就业政策庇护下,在不同的岗位上就业的智力残疾人有3096人,就业率仅为10%;而在正规企事业单位就职的智障残疾人仅在2%左右。这组数字表明,虽然在残疾人就业政策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智障残疾人市场化就业仍很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认识的偏差,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对智障残疾人的歧视。很多人认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庞大的待就业人群,包括大学毕业生等高学历的人才尚且存在就业的空前危机,又何况是智障残疾人呢?这种比较本身就将智力残疾人推向社会的最底层,在就业面前无平等而言,放大的是智力残疾人的缺陷,忽略的是智力残疾人能为的一面。

二是智障残疾人本身因素,决定其毫无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他们因其智力因素,或造成其在工作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障碍;或认知障碍会影响其理解能力,而无法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因此,在与其他类别残疾人同等的情况下,他们难以胜任一般工作,而且维持工作的稳定性较差。

从内因、外因两大方面来看,如何使智障残疾人走上就业成功之路,仍然是当前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的重大难题之一。实践证明,智障残疾人就业工作单靠劳动力市场来调节很难奏效,只有不断探索新途径,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开发,才能收到成效。

二、开拓思路、破冰前行的做法

几年来,面对智障残疾人就业的难题,我市积极推进支持性就业、适应性就业、择岗性就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敲开了智障残疾人就业之门,让更多的智障残疾人家庭如获新生,看到了希望。

(一)持续支持性就业,扶助智障残疾人踏上职业之路。所谓持续支持性就业,即利用多种支持手段,帮助智障残疾人维持有薪水的工作,包括长期的督导、训练和交通协助等。在美国1984年通过的发展障碍法案(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ct)中,对支持性就业定义如下:“支持性就业属于有薪水之就业形态。因为工作者的障碍导致他们不太可能得到竞争性的就业机会,因此需要持续地支持来协助他们维持在工作场所中的表现。支持性就业可以在各种工作场合实施,最好是和一般非残障者共同被雇用的场合。

这一概念既符合智障残疾人生理、心理的需要,又彰显了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对人的关怀与培养。“带薪就业型态”反映对智障残疾人工作价值的肯定,“持续支持”反映出智障残疾人发展的需要。我们理解,对智障残疾人提供的持续支持性就业帮助,不仅在职业培训阶段需要,在其上岗工作中需要,而且在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都是需要的。因此,我市开展的对智障残疾人的持续支持性就业工作,贯穿于培训至就业的全过程,让智障残疾人在完成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之后实现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再不断地得到支持,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例如,大连市甘井子区特教中心,积极抓住“支持性就业”这个全新的特教思想,将支持式就业的概念引入到职业教育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实现了岗前培训与岗后指导“一条龙”服务。

他们的支持式就业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岗前培训、调整磨合和岗后指导。详见下图。

学校根据每名智障学生的能力和预定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和活动。在实施时,要把每名学生的不同目标融入到各种具体课程之中。

 


 

1、岗前培训——主要使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课程包括职业技术课程、道德教育课程和通用基础课程。这些都属于支持式课程。该校根据不同智障程度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办学设施、教师业务水平等资源状况,开设烹饪、缝纫、手编、插花、美工、面点、木工、家政、客房服务、餐厅服务、陶艺、软陶、韩国黏土工艺、香皂工艺等课程,并纳入“课程超市”列出“菜单选项”,供学生及家长根据需要和可能自主选择。

该校形成了工作分析步骤细化、关键步骤技术放大,核心技术教学补救,教学过程与效果量化等特点,即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工序分析法,遵照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强化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逐步掌握所训技能,达到训练的预定目标。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智障学生最薄弱的环节,教学时结合真实事例和岗位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法律与道德、行为与规范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法律常识和生活礼仪常识,让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好公民。

2、调整磨合——一般指智障学生就业前一至两年到就业后试用期满(试用期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的时间段。这是决定智障学生能否能成功就业的最关键的时期。过渡期的心理教育最为关键,还要加上必要的岗位体验活动和其他体验活动。

一些智障学生的认知障碍会影响其理解能力,而无法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主要有依赖学校生活和工作恐惧心理,这时,同学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与已就业的毕业生的沟通往往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毕业生说出自己切身的体验和工作后的变化(毕业生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手机、新衣服等),这对于智障学生有更加强烈的影响,促使其心理发生转变。他人的教育最终是为了促进智障学生自己的心理转变,由抵触工作或无工作概念到向往工作的转变。

在心理支持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岗位体验。初级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在本校的食堂、保洁、传达室等岗位上实习一周。学生的工作内容和时间与工作人员类似,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到真实工作的感受。高级实习阶段,就是定期到一些将来有可能就业的岗位上实习。比如,福利厂、超市、酒店、宾馆等。每位学生都有实习单位专业的师傅带领工作,教师也要监督每位学生的表现。这时,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同时也会暴露出各自的不足和问题。这样也给支持式就业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时机。


3、岗后指导——智障学生真正走到工作岗位后,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还会遇到许多前期没有想象到的问题和困难,所以岗后指导就变得非常必要。岗后指导包括上岗培训、支持热线和定期回访。

如,上班初期,教师带领学生坐班车上班,对学生进行一些上岗培训知识的理解和实践。随着学生的进步,教师可以逐步撤销这种支持,而转入更深层次的支持。

学生虽然独立工作了,但是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和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情绪,甚至会使他们丢掉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于是,学校开通的全天候支持热线,成为毕业生及其家长倾述的对象。遇到特殊情况,教师也可以和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在工作单位顺利工作“搭桥铺路”。

该校还建立了定期回访制度,不仅要记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还要不定期的考核学生的工作情况、填充到每个毕业生的档案中,为毕业生负责到底。这些记录也为下一批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大连市甘井子特教学校“支持式就业”实行八年来,和大连市十家企业建立学生就业岗位实习基地,已经毕业了103名智障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并且有的还在各自岗位上成为了“岗位能手”。

(二)适应性就业、满足智障残疾人的个性追求和潜能开发。适应性就业可以说是持续支持性就业的一部分,但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以智障残疾人为主体,为智障残疾人创造更为理想化的就业环境。

2009年,在大连中南路上,出现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幽兰咖啡厅”。这家咖啡厅由智障青年苏放任总经理,服务人员是来自当地的智障青年。

这家“幽兰咖啡厅”是由社会赞助、智障青年家长牵头开办的。残联机构赞助70万元,700多平方米的用房是“好心人”免租提供的。大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幽兰基金”是这一公益项目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幽兰咖啡厅”因此得名。“幽兰咖啡厅”的开张营业,为一些智障青年提供了劳动就业的平台。来这里消费的客人,大多是对智障青年自主就业的鼓励和支持。

2009年8月18日上午,大连团市委与大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袂在“幽兰咖啡厅”举办“励志活动”,特别邀请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主演雷庆瑶与智障青年见面。期间,雷庆瑶用脚指夹着墨笔写下“我心飞翔”四个大字,让在咖啡厅为顾客提供服务的11位智障青年格外兴奋,他们与雷庆瑶交谈、合影,并不断作出“胜利”的手势。

张浩和刘俊彤均为17岁,同为智障人,在咖啡厅做服务生。他们都来自大连市中山区启培智学校。学校派一名教师陪同他们每天乘坐公交车上班,陪同在咖啡厅工作。每当来了客人,智障服务生都会热情地上去迎接,他们端着托盘走近客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小心却不紧张,他们把咖啡和奶茶送到客人面前,还礼貌地送上一个绿色的纸巾袋。这个绿色纸巾袋与“幽兰咖啡厅”的招牌设计一样吸引人的眼球:纸巾袋上歪歪斜斜写着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是从天国而来的‘单翼天使’。在来时的路上不幸折断了翅膀,却依然有着飞翔的梦想。虽不懂人事种种,但我们能奉献亦能感受到这人世间的真善美、喜与乐。”这是根据一个智障孩子的手迹印制的。

一位客人,用过咖啡后动情地写下了小诗:“走过幽兰咖啡厅,蓦然止步闻香浓,倾情播撒真善美,智障有爱变灵童。”

“幽兰咖啡厅”让当服务员的11名智障残疾人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职业体验,也为智障残疾人就业模式打开了新思路。在这些智障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和他们成长的点滴,也吸引了电影制片人,2010年一部《幽兰咖啡》的小成本电影在大连拍摄,故事取材于唐氏综合征患儿苏放真实的经历,对这一特殊群体予以关注,幽兰咖啡厅里的服务生都成了影片中的群众演员。此片虽是小制作,却吸引了不少大牌明星加盟,孟广美倾情出演与智障朋友一起完成拍摄。

“幽兰咖啡厅”是在社会爱心支持下,智障残疾人自主就业的一种新模式,虽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自主创业,但这种适应性就业,不仅让智障残疾人改变了人生,也带给社会更多的启示。

与此同时,在大连智障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如雨后春笋,在街道、社区兴起。他们借鉴“幽兰咖啡厅”的经验,有的“日间照料站”带领智障学员到“幽兰咖啡厅”见习,回去以后,纷纷与爱心企业联合,争取到一些简单性的、适合智障残疾人的加工活。例如,大连金州新区湾里街道,在2009年就创办了当时开发区第一个智障残疾人“日间照料站”,集中安置智障残疾人23人,在职业康复训练中,他们引进了裁发泡塑料包装纸的活,工序简单,智障残疾人掌握难度不大,但需要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每张都要用卡尺量好,不得有半点马虎。经过培训教师的反复示范和反复训练,站内大部分人都能掌握要领,完成指定任务。虽然这种劳动属于廉价劳动,每裁一张仅有一两分钱收入,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每个月学员们都能领到一些“工资”,这让他们格外地兴奋和满足。

目前,在我市从事职业康复、职业培训的“日间照料站”有150多家,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在“日间照料”接受适应性就业的智力残疾人有近2000人。

(三)择岗性就业,让智障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尽享工作快乐。邓朴方曾说过:“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社会上对智障残疾人就业的误区,其实也是这样。因为,他们只知道智障,不知道的智障残疾人身上同样具有的潜能;只看到缺陷,却很少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在推进智障残疾人就业中,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王荔经常在各种高层培训的场合进行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特殊的群体。例如,介绍我市智障青年钢琴已过10级,完全胜任大宾馆钢琴演奏师一职;讲述智障青年在五星级酒店摆台比赛中同样可以技压群芳,拔得头筹等等。推介的目的是,告诉人们智障残疾人同样可以适应某一领域的工作,只要岗位合适,照样能做得很好。

大连日报曾报道过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对智障员工的关爱,文章的标题是“成全了你,陶冶了我——记在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快乐工作的残疾人朋友们”,看后无不让人感动。一个五星级酒店,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入职,而且对智障残疾人敞开了大门,有10多名智障员工在岗工作近十年之久,这样的企业怎么宣传也不过分。

在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庞大的工作团队中,有一群乐观、积极、充实的员工,他们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而在酒店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肢残或是智残的员工,都会找到自我,忘却烦恼,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工作的被认同感和满足感。在酒店里,没有歧视和冷眼,只有关爱和体谅。没有懊恼和斥责,只有耐心和讲解。同事们不会过度的包揽或辅助他们的工作,以免给他们带来挫败感。但是残疾员工的同事们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他们的工作进程和工作情绪,随时随地的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自信,更积极的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每天,残疾员工与健全人员工一起上下班,互道早晚;每天一起吃员工餐,开怀畅谈。在酒店温馨的环境中,他们渐渐地已经忘记自己的生理缺憾,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轻松与自豪。在酒店成全和完整了他们的生活的同时,也陶冶着自己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灵魂,使得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倍增了人性的光辉和魅力。

例如,一名轻度智力障碍的女孩儿,自1999年入职酒店洗衣房以来,她在经理、主管和同事们的耐心培训下,如今她已经是一名成熟的干湿熨烫能手。这项工作很需要技巧和耐心,现在,她的技术水平已经足以胜任任何一家企业的大型洗衣房的熨烫岗位,但是,她热爱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这里就像她的家一样,同事们待她亲如家人,她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在洗衣房还有两位轻度智障的男孩儿,分别负责大型平烫机和大型滚筒洗衣机水洗工作,经过培训,他们已经熟知这些大型设备的操作流程并能流畅配合其他岗位的同事一起完成工作任务。他们在工作中都时常带着微笑,如果你和他们聊天,他们会开心地向你介绍酒店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还有酒店的员工餐厅里各种各样好吃的……

有一名智力残疾而且手部动作有障碍的男孩在酒店的更衣室做管理员工作,负责更衣室日常的保洁和维护工作,经过他的“师傅”一年的培训和指导,他已经能够独自一人撑起一个班次,对各种清洁剂、化学制品的使用也没什么问题了。现在他已经开始尝试辅助师傅一起做地面的机器打磨工作了,这是在开始阶段根本无法想象的一个突破。

写到这里,我们被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他们给予智障员工的岗位,尽显人文关怀,而且能让他们胜任工作,享受工作,实现价值。其实,在社会工作中,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有很多,选择适合智障残疾人工作的岗位,并让这一群体择岗性就业并非难事,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都能做得很好,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企事业单位,还有什么理由,拒智障残疾人于门外呢?

在大连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给智障残疾人提供入职的机会,这个机会的初衷可能是因为人道主义情怀,但这个机会证明了智障残疾人的自身能力。

例如,近年来,大连市残联加大了智障人就业工作力度,涌现出一批安置智障残疾人的先进单位,其中莫莱克斯(大连)有限公司共有职工35人,其中有智障残疾人9人、大连原田工业有限公司共有职工34人,有智障残疾人8人,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共安置残疾人就业243人,其中智障残疾人5人。企业在安置智障残疾人就业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选择适合的岗位留住人。

这些安置数字虽然在智障残疾人庞大的队伍中确属凤毛麟角,但是这一个可喜的开端。随着人们对智障残疾人认识的提升,这一数字必将成为一道温暖的曙光,照亮被雾霭遮掩的大地,让智障残疾人在同一片蓝天下,更为人性化地实现择岗性就业。

三、感动他人,也感动我们自己的心得

在推进智障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在一点点纯洁和净化;在面对智障残疾人亲属们的一声声感谢的同时,我们也在为社会的包容和大爱所感动。虽然智障残疾人对生活美好的愿望与现实还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付出,必将产生社会的共鸣,必将唤起社会的响应。

(一)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智障残疾人就业。在推进智障残疾人就业工作中,我们感到全社会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升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在宣传政策的同时,不断宣讲智障残疾人成功就业的事迹,不断宣扬着爱心企业的人性化岗位设计。在各大媒体报道残疾人活动最多的,当属智障青少年开展的各种活动。媒体的参与和关注力度,让全社会有机会了解这一特殊群体。

我们利用残疾人中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机会,提交关于为智障残疾人全面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议案,力争由政府买单,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和消除无单位智障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我们还发挥大连市青联委员“了解青年,服务青年”作用,组织开展“别样青春,同样梦想”考察活动,深入到智障学校进行调研,了解智障青年教育、就业、生活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我们还向大连狮子会爱心企业家发出倡议,开发安置智障残疾人就业岗位,这就是最有成效、最大的狮爱。

(二)对智障残疾人就业实施“一对一”帮助。为了帮助就业困难的智障残疾人就业,2012年,大连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成立了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与就业困难家庭的智障残疾人建立帮扶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助残志愿者不厌其烦地走访用工单位,促使双方坐下来,相互了解,最终我们的诚意和爱心打动了用工单位,为10户就业困难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三)开发智障残疾人社区就业新模式。随着对现代化城市的管理,社区工作逐步加强,服务社区居民的许多服务性工作要有人去做。智障残疾人由于身体不便,十分适合在社区安排工作,设立一些卫生保洁、保绿、车辆看管、物业管理等社区就业岗位,这样,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要,也就近安排了智障人士就业。社区公益岗位是由政府买单帮助就业困难者设立的一种特殊岗位。以前,这种岗位很少安置智障残疾人。随着社区公益岗位的增加,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积极争取,能给智障残疾人留有一席之地,让更多的智障残疾人在社区就业。

(四)加大对录用智障残疾人企业的就业指导。我们与各企业建立定期走访企业,定期与残疾人对话、交流、教育、培训制度。监督企业在录用智障残疾人时的规范运作。保证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为智障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一岗位同工同筹等,有力维护了智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在与智障残疾人开展对话,矫正他们中存在的各种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和谐、不利于成长、不利于融入社社会的思想、行为,并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方面,从严要求,在这方面不给他们“特殊待遇”。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的大家庭。

(五)不断开发适合智障人就业的工作岗位。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创办适合城镇智障残疾人集中就业的“庇护工场”,创办适合农村智障残疾人集中就业的“阳光农场”。力争给智障残疾人以更多适合其成长,适合其发展个性的机会。

四、问题与思考

1、有关针对智障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尤其缺少实施细则,需要改进和完善。政府应该对自谋职业的智障残疾人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同时,对吸收智障残疾人的企业给予有关政策优惠,以鼓励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方面给予减免;用政策的杠杆来促进智障残疾人就业。

2、目前,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机构不断增多,功能细化,但在各级残疾人服务机构内部并没有设立智障人士就业岗位。要求社会安置较多,自身带头做得很少,希望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也有包括智障残疾人的汗水在里面。让他们不仅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如果在残疾人机构都不开发适合智障残疾人的工作岗位,还怎么去要求社会。

3、支持性就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依靠学校、企业和残联组织来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支持性就业过程中,要注重注重智障人亲属的需求,鼓励智障残疾人亲属参与,家长要利用社会提供的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行动。

4、部分用工单位为智障残疾人提供挂靠就业的机会,给他们缴纳保险,支付一定数额的工资,但不需要智障残疾人上岗。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爱心,但有违初衷。这样的用人单位虽然以这种方式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没有为他们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对“人的发展”有诸多的不利。因此,在对这样的企业要与安置上岗的企业分别对待,在残保金的优惠政策上拉开差距,让他们明确哪种做法才更有利于智障残疾人发展,才能更好地促使企业提供实际工作岗位,让其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5、建立健全智障残疾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为智障人士就业服务步伐就变得十分迫切。尽管很多地方建立专门服务智障人士劳动服务部门,进一步加大职介工作力度,提高劳动服务的运作效率;建立智障人士就业工作信息网,使安置智障残疾人就业工作更快更准更优。

6、智障残疾人由于自身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即使有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也达不到最起码的上岗条件而无法安置。在对智障人士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贯彻了适者生存观念,引导智障人士勇敢地改变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7、自主创业是智障残疾人最好的就业模式,但比其他类别残疾人来讲更是困难重重。要针对智障残疾人家长和智障残疾人本身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发展创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解决智障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还需在自强创业上给予极大鼓励。

总之,支持性就业是一项贯穿智障残疾人就业始终的扶持手段。它是以家庭、学校、社会、残联多维支持为体系,以智障残疾人“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为导向的大爱工程。我们相信,随着的支持式就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智障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2013年6月22日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