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智协[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官网2024年04月20日星期六
首页 > 智协项目 > 教育培训
培智学校中、重度智障班生活适应课的实践研究
[标签] 教育培训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 特殊教育 培智学校
2013-06-19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字号: | |

中国特殊教育网:http://www.spe-edu.net/index.html    时间:2013-04-08 来源: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 作者:王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随着智障教育的快速发展,“全纳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特殊教育的认同。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培智学校生源发生了变化,招收的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从而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培智学校主要的教育对象。
      由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大脑受损较重,使得他们认知、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等明显落后于轻度智障儿童。而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儿童少年的一部分,他们将来也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培智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会生存,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培智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普通教育课程的框架,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需要出发,实施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为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打下基础。
      针对国内弱智教育的现状,国家教育部于1994年颁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用)》,但这也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学校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大部分培智学校普遍沿用着1988年国家统一颁布的“全日制培智学校各科教学大纲和材”。这套教材是针对轻度智障学生编写的,无论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组织形式都基本承袭了普小模式。由于课程门类偏多、分散、各学科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缺少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联系。课程内容偏难,教材编排注重知识传授,部分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这套教材明显不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认知规律,满足不了他们的发展需求。为此,我们天津市南开区育智学校借课改的契机,于2003年3月开始对生活适应课进行了探索。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训练内容、采用协同教学法、开发校本课程”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措施加强对学生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编写了育智学校《生活适应课内容参考(试用稿)》和校本教材300余篇,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59篇打印、装订成2册,成为育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校本教材(试用稿)》。2006年11月曾向全市特教学校进行了生活适应展示活动。推广了实践经验。生活适应课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校本特色。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一次将生活适应纳入到课程设置中,虽然它被纳入到新的课程设置中,但它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给培智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些什么?怎样教?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与训练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及生存能力就成为我们一轮课程改革殛待解决和研究的新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提出的总目标。作为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学生,同样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与训练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及生存能力,为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打下基础。对该课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开展本课题的实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一次将生活适应纳入到其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生活适应课教些什么?怎样教?等问题是我们殛待解决和探索的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原则,编写《生活适应校本教材》,为培智学校课标的编写和教材的编写提供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学会生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从注重知识的教育转变到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的教育,以学生需求为本,形成新的培智教育观。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一只新型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使教师具有现代的特殊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的能力,能运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教育每个智障学生。
      3.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会生存,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社会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将来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独立公民打下基础。
      4.建构“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使课程具有发展性、功能性、环境生态性和支持性。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生活适应课的实验研究,探索适合培智学校中、重度智障班生活适应课的训练内容、方法和原则、教学模式,编写《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试用稿)》。为培智学校课标的编写和教材的编写提供资源。
四、概念的界定
(一)中、重度弱智儿童的界定
      美国智力迟滞协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第三版修订本》中提出的弱智诊断标准为:(1)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平均状态,个体测量智商(IQ)值为0或70以下的儿童。(2)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即与其年龄和群体文化标准相应的个体功能损害,如社交技能、社会技能、交流、日常生活料理,独立和自给能力的缺陷。(3)18岁以前发病,即发生在发育时期。
      中度智力低下指IQ值在40—54之间;重度智力低下指IQ值在25—39之间。
(二)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是生活技能与适应行为的(总)简称。生活技能是个体采取适当的行为,有效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又称生存技能。适应行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行为。适应行为的缺陷是智力障碍儿童的主要特征。生活适应既是教给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的过程,也是塑造他们适应行为的过程。当智力障碍儿童按照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要求把所获得的某一生活技能通过适当的行为表现出来时,我们才能说智力障碍儿童真正掌握了这一生活技能。因此,生活技能的教育与塑造行为的过程是同步的,生活技能的教育有助于塑造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行为。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教育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人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它不仅包括正常人,而且也包括残疾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念,它为特殊教育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达不到马克思所讲的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阶段,我们只能在现实的具体环境中实现我们特殊教育的最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特殊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残疾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本”,构建中、重度智障学生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符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存教育理论
      19世纪斯宾塞就提出“教育是为了孩子更好地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个著名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中的核心就是学会生存,它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残疾儿童要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就必须掌握和具有适应社会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在教育部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无论哪一类都把特殊儿童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特殊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可见,特殊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本着这一原则,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知识,发展生活技能,为学生现在的、未来的生活服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比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特殊教育课程构建的有关理论和有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劳动技能训练等实践探索方面的文献,用于借鉴和指导我校生活适应课的实践研究。
      2.行动研究法:融研究与行动为一体,在课题的研究中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边改进,不断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使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缺陷得到补偿。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的研究,逐步总结出智力残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地方。为每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有效的训练和服务。
      4.对比法:记录学生训练前情况及各个阶段和训练后情况,并进行对比,证明培智学校设置生活适应课的必要性。
      5.问卷调查法: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调查,并做出科学的分析。
      6.经验总结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加以分析,随时召开现场会、研讨会,将好的方法、经验及时在校内推广,使得课题的研究顺利、有效的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特殊教育课程构建的有关理论和有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劳动技能训练等实践探索方面的资料,
      2.分析课题研究的理论、实践价值。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调整课程结构,教师优化组合,采用协同教学法等形式进行训练。
      2.为每个学生建立生活适应训练记录评估表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观摩课、研究课、说课、评课、技能展示等形式为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在参与、互助碰撞的动态过程中观念、方法得到转变,教育思想得到升华,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4.以校本研修为途径,加强课题的研究。探索各学段生活适应课的教学内容;探索以生活适应为载体,主题综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施教的方法和原则等。
      5.以生活适应课为突破口,开发课程资源,编写《生活适应内容参考(试用稿)》和《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试用稿)》。
       6.开展市、区“生活适应课”观摩、研讨活动。
      7.建立教育实验研究的资料库。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深化阶段
       1.考察实研效果。
      2.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攥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召开全市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开发与实践研讨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探索出生活适应课各学段的教学内容。
      根据生活适应课的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以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针对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从而使智障学生通过有效的教育与训练更好的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选择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理念,充分体现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对儿童实际生活的指导和运用。内容的确定要考虑时间顺序和空间条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以时空条件最佳结合点作教育活动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序性,还可以大大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内容的范围要广,涉及到智障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单单局限于劳动技能的培养,还应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社区参与、社会责权等。
      根据《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及本校情况,我校于2008编写了育智学校《生活适应课课程内容参考》(试用稿)。从09年5月开始,我校参与了全国《培智学校义务生活适应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并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即将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了各学段生活适应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智力障碍学生智能发展、社会适应、生活实践三大领域中的14项次领域的内容,包括:动作能力、感知能力、数理能力、自我引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社区参与、社会责权、安全防范、实用常识、日常生活、卫生健康、信息运用、环境保护。如:安全防范领域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见后面表)
      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确定,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内容框架,也为生活适应课各学段的训练提供了参考。此研究成果于2010年6月在天津市特教学校“生活适应”课程开发与实践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初步形成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学科进行整合,主题式综合教学模式。
      培智学校一直以来采用普通小学的教学模式,分科教学,集中授课,这对轻度智障班还可实施教学,但效果也不是甚佳。随着生源的变化,培智学校由过去的轻度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以及自闭症、脑瘫等多重残疾的智障儿童。他们由于大脑受损更加严重,使得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明显落后于轻度智障儿童,单科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不能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开发其潜能。
      《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设置原则中提出了教育与康复、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一般性与选择性、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弱化了学科色彩,强化了生活教育的思想。力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单科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生活适应为载体,与学科进行整合,主题式综合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此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培智学校中、重度智障班,有如下的好处:
      1.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学科进行整合,主题式综合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系列化,具有操作性,在课程结构各组成部分内部架起了一座座“立交桥”使各科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增强了课程的结构性,增强了协同效应。如:“配送蔬菜” 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涉及到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生活语文认识各种蔬菜名称的识字教学;有生活数学重量单位的认识及换算、人民币的换算、计数器的使用;有劳动课的打包,贴标签;有生活适应课的称重量、看定单等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劳动技能等科目的学习目标有机整合,并紧紧围绕“情感、技能、知识”三个方面组织综合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综合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获得整体的发展。
      2.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学科进行整合,主题式综合教学打破了学科教学的格局,以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融于教学内容、活动、游戏之中,以其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为特点,在亲自感知的多种活动中认识周围的事物,掌握生活技能。如:超市购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是社会实践领域中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效途径就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首先让学生学会存包,老师拿一元钱示范给学生看,并指导给每个学生演示一遍,接着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超市,由此开始学习,根据超市海报内容进行选择性购物,步骤:推购物车(拿购物筐)→到需要购买物品区选择需要的商品→看商品价格→到收银台交费结账→看账单打理自己所买的物品。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亲自动手、亲自感知的真实生活中学习。因此,学习的热情很高,很快掌握了这项生活技能。
      3.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学科进行整合,主题式综合教学为中度智障学生创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以及良好的交往的条件。这些外部环境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即:高兴、好奇、热爱、满意等心态。这种积极的情感具有“增力性”可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新知识的内部动机与兴趣,提高智障儿童的兴奋水平,促进他们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并掌握其生活技能,为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学科进行整合,主题式综合教学打破分科教学之间封闭的界线,通过对零星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及适当丰富充实,从整体上展示给学生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力的促进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它是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有效教学形式。它也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发展性、功能性和支持性,它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相一致。
      (三)探索出适合中、重度智障班生活适应课的训练方法、原则。
      1.训练方法:
      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受损较重,在生活中常常被看成“残疾者”、“失败者”“能力低下者”,长期的角色定型造成他们自卑心理。在生活中缺乏勇气,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去尝试成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参与中去尝试、去体验成功和自身的价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情境激趣参与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障儿童因身心缺陷,他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对新事物的兴趣是不异于常人的,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因此,在选择内容时要求新求变,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内驱,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参与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长点,是补偿缺陷的有效途径。只有参与,才能有收获。另外,情境是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就是强调日常生活是对人最生动、形象、有效的教育。人在情境中学到的东西最多、最真实。教育也只有植根在生活当中才有生命,才可成长。在诸多教学法中情境教学法为首选,它既是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教育意识。如:教学生整理房间这一生活自理能力,首先给他们创设了生活环境,带他们到学校的家政室。紧接着又给他们创设了语言情境:今天,我们都来做爸爸、妈妈,把我们的家收拾得整整齐齐。学生的积极性在情境化的教学中很快地被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自理生活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缺陷得到了补偿。
(2)协同教学法
      生活适应课的内容大部分需要儿童动手操作,在动手训练上,一个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能手把手的教,我们采用了主--辅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协同教学法。教师采取优化组合,2人一组,即由一个教师主讲,另一位教师辅助教学,辅助教师事先知道上课内容,这样即能配合好教学,又能满足儿童个体需要,还能在完成内容主题目标下,落实分层教学。另外协同教学的教学人员不一定是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主题的需求由学校其他人员做现身说法。如:图书管理人员、校园工友、厨工------等,甚至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担任某教学主题的教学工作。如:生活适应课中涉及到的社会服务技能:绑墩布、补车胎、修车等内容就由学校后勤人员担任这项教学任务。再如学习到邮局寄信、寄物这一内容。我们事先与邮局取得联系,要求到营业厅进行教学,邀请邮局的服务员为学生讲解。邮局负责人听说智障学生上社会实践课非常支持,亲自向孩子们介绍了邮局情况,并教孩子们怎样看邮局指示牌,寄、取信物的方法等。在训练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的长处,随时调整教师任课班级,采用适合智障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训练。总之,协同教学法使教师的优势得以发挥,形成优势互补,共享教学资源,
(3)任务分解法
      智障儿童由于接受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对任何稍复杂的生活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为了便于学习,理解和训练,我们采用“分步综合训练法”。即把一项学习任务分成几个组成环节和步骤,然后再把各环节、步骤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形成统一的整体。像包饺子这一生活技能,我们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先教学生合面、揉面;然后再教学生擀皮;最后教学生怎样包饺子。在训练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由帮到扶,最后到独立操作。安排的内容应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不论是传授生活技能,还是让学生制作什么东西,都不要急于求成,要组织学生反复练习,每一个重复需要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地反复训练,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机能。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激发其学习、实践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4)合作学习法
      生活适应课上虽然教师照顾了学生智力程度和生活能力的差异,但各类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不均衡,在加上智力的原因,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采用异质分组法,让能力强的与能力差的结合在一组,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技巧,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5)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分层教学是目前培智学校实施个别化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针对弱智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确定适宜的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运用最佳的方式,使每个弱智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很有效的。
      实践证明:情境激趣参与法、协同教学法、任务分解法、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其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这些教学方法虽好,但它不是适切于所有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水平,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训练的原则
      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有共性,也有异性。教学中除根据他们的特点坚持贯彻思想性、科学性、可接受性等与普通教育共性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环境生态性、个别化教育、激励性、家校结合以及实用性、实践性、适应性的原则。
      (1)“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同样,“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智障儿童教育这一特殊的领域也有着它的重要性。智障儿童的智残程度差别很大,因而造成他们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不同,同时带来的是他们的兴趣爱好等也各不相同。如果采用同样的一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以一概全,就会有很多学生一无所获的,造成他们在学校九年,不会认自己的名字,不知道1+1=几,更别说出现像舟舟那样人才了。因此,培智学校的生活适应课必须坚持“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无论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是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都要根据中、重度学生的认知程度、能力水平以及可以开发的潜能来设计具体内容。坚持在教学中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体现对智障儿童的尊重、关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另外,还要把弱智儿童的需求和发展及生活适应能力放在首位,整合各类课程,协调各种活动,把人文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使每个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儿童都得到满足与发展。
(2)“环境生态性”原则
      弱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智障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教育要将智障儿童置于真实、常态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环境中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弱智儿童在生活中表现出的障碍是相对的,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在对学生进行某一项训练时,既要受到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外部各因素的冲击,也就是说它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化,那么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将弱智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放在常态的环境中进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充分了解弱智儿童需求的基础上,分析环境和弱智儿童要求的契合点与差距,然后创设一定的情景进行教学与训练,使弱智儿童能更好的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
(3)“个别化教育”原则
        弱智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制定出个别化教育计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果。个别化教育指因应特殊需要学生具有显著个体差异,形成的一套规划课程、实施教学和评估成效的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适应其个体需要与特点的教育。个别化教育为每个学生度身定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来实施教育教学。通过实施个别化教育来适应社会发展对智障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满足中重度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激励性”原则
        在生活中智障儿童常常充当“残疾者”、“落后者”、“失败者”的角色,长期的角色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激励理论,鼓励他们去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形成巨大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时机给以鼓励,哪怕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达到激励情感的作用。
(5)     “家校结合”原则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技能,家务劳动技能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单靠学校单方努力肯定是收获甚微的。因此,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学校一方要积极作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随时与他们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要性,配合学校给孩子创设实践的机会,督促鼓励子女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补偿其缺陷,开发其潜能。
(6)“实用性、实践性、适应性”的原则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生活适应课除了坚持以上原则外更应突出实用性、实践性、适应性的原则;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体现实用性;教学方法要以学生学得会、做得好为标准,体现实践性;教学效果要以学生会用、用得好为标准,体现适应性。只有遵循了原则,我们所进行的生活适应课才会有实效。
   (四)编写出适合中、重度智障班《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试用稿)》
      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学会生存,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是培智学校的重要任务。我校从2003年开始对生活适应课程开发进行了探索实践,编写了《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试用稿)》2册。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把生活适应规定为一般性课程,更加突出了生活适应课程的重要意义。为了贯彻落实《方案》,我们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订编写了《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试用稿)》。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坚持“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本着“大处着眼小处落脚”, 不求精深,但求科学、通俗易懂的原则,做到图文并茂、美观清晰、颜色鲜艳、形式活泼、贴近生活。
这套教材涉及到智力障碍学生智能发展、社会适应、生活实践三大领域中的14项次领域。教材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1-2年级(兼顾学前教育),第二学段为3—6年级,第三学段为7—9年级(兼顾职业教育),每个学段6册书。第一学段6册书已打印出来,第二学段6册书已编写出来,正在校对中,近期也将打印成册。
此教材由天津市特教研究室推荐给市教委、天津市主抓教育的张俊芳市长及全国培智学校课标编写组的负责领导。各位领导和专家给予这套教材高度评价,同意升格为天津市的地方教材。并且在天津市特教学校“生活适应”课程开发与实践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与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培智学校中、重度智障班生活适应课的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整体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广纳了课改新信息,拓宽了教育教学视野,转变了教学观念,并且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突出个性发展,形成特色教学。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教科研能力。涌现出一批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达教师人数18﹪,校级学科带头人达教师人数.45﹪。2006至2010年全校教师共撰写论文100余篇。
(二)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生活、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独立的社会公民打下了基础。
      生活适应课在教师的相互协助和精心设计下,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了各种生活情景,调动了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智障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使智障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了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促进了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沟通、交往能力的提高。
       生活适应课由于将障学生置于真实、常态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环境中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如: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地点移到超市、快餐店、社区等环境中,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活动,较好的融合了各类课程的特点,使教学从“正式课堂”走向“非正式课堂”,也使教学向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有力的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现在学生高向正、武鸣、小凤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十字绣作品毕业后准备从事个体经营。张刚、于洋两位同学已基本掌握家政服务、园林花卉、客房服务的技能,能够独立工作。有的同学已走向社会,成为了邮递员,有的同学成为家政服务员,有的同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厨师。2008年8名毕业生被有关单位录用为正式员工,每个月能够有一定的劳动报酬,为家庭增加收入。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给残疾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快乐和希望。智障学生成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独立的社会公民是培智学校的最终目标。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生活适应课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课改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并于2006、2007、2008、2009分别向全市特教学校进行了展示汇报。今年6月9日在我校又举行了天津市特教学校“生活适应”课程开发与实践研讨会。研讨会上观摩了不同学段三节生活适应课,参观了全校各班生活适应训练和校园环境。学校领导还介绍了生活适应课程开发的经验,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现在学校已从一个若无声息的“老大难”,被有些市领导称为“心病”的小南开变成为迎接外地特教学校学访不断的“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特奥先进单位”和“全国优秀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的新南开。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