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智协[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官网2024年04月29日星期一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方新闻
曹红五——关于将成年无劳动能力的重残人 纳入低保对象的建议
[标签] 地方新闻 李总理 曹红五 信件 低保 重残
2014-02-12 [来源]曹红五
字号: | |

敬爱的李总理:
    您好!首先给您拜个年!祝您马年快乐!福体安康!
    我叫曹红五,从事残疾人工作已有40个年头了,现任湖北省荆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宣传文体科科长、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省智协副主席。
    新年伊始,我冒昧地给您拜年写信,反映成年重残人没有享受低保待遇并由此无法享受社保补贴等其它优惠政策的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成年重度残疾人享受低保的特殊政策,让党的阳光照在他们的心上,让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也能够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一、成年重残人没有享受到低保待遇的问题
    这是一种很异常的社会现象: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早就达到了就业年龄、甚至到了三四十岁的重残人,都不能办低保,还要靠年迈父母的工资或有限的退休金来养活。而有些好手好脚的健全人,甚至包括有些年富力强的健全人却津津有味、心满意足地长期吃低保。
    二、非低保对象的重残人无法享受社保医保补贴及其它优惠政策的问题
健全人中的低保对象、待业者、男50岁女40岁以上的下岗与失业等困难群体,都可以享受社保与医保补贴。而一些成年重度残疾人家庭,白发父母省吃俭用为重残孩子全部自费缴纳了社保、医保,却不能享受到补贴的优惠政策。还有,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困难群体的节日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也与这些非低保对象的成年重残人无缘。
    三、建议将成年重残人纳入低保对象
    1、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要是我国公民,无论家庭状况如何,人人都应该享受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成果,获得最    起码的生存保障权利。
    2、国家有能力关爱无法就业的成年重残人
    改革开发30多年,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民强,雄厚的国力资源已经在不断扩大和提高社会保障范围与标准,同时也有能力关爱无法就业的成年重残人,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父母早就盼望成年重残孩子也能获得政策的阳光雨露
    2007年,在湖北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会上,作为省协会副主席的我首先对低保政策提出了看法,应按单个人的收入来确定是否享受低保。我的发言立即产生了共鸣,有的残疾人家长甚至热泪盈眶。大家认为,这些重残孩子到了18岁以后还是不能自理、读书、就业、成家,终身将失去常人享有的天伦之乐,上天对他们已经是太不公道了。而这样的不公道还殃及家庭成员。作为家长,抚养残疾孩子虽然是天经地义,可是,一旦我们百年之后,抚养的责任又自然落在残疾孩子的兄弟姐妹头上。这对手足同胞来说也是不公。
    残疾人生存的重担完全由家庭来承受,令我们家庭成员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面对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的不断上涨,特别是其它人群的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我们这些家庭离社会平均生活标准相差就越来越大。面对改革开放的一个个成果,面对一个个民生政策的出台,许多的残疾人家长在高兴之余会不断地问自己:我们的残疾孩子究竟享得到了什么?我们做父母的早就盼望成年重残孩子也能获得政策的阳光雨露,甚至更应该获得政策的温暖。因为,这些无法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是最困难、最弱势的一个群体。
    4、残疾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有责任帮助解决。
残疾,既是本人的不幸,也是家庭的累赘。为了残疾孩子,家长们只有拼命去赚钱。有的家长利用休息从事第二、第三职业;有的在退休之后还去打工;有的是单位负责人却主动把权交给副职们,以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第二职业。这些家长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劳累,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有几个是整天乐呵呵的?有几个这样的家庭经常充满欢声笑语?长期地身体透支使许多重残孩子的父母过早地出现白发,一年上头难得睡上几个安逸之觉。有一个智残孩子得知自己没有低保,与父母大吵大闹。没有办法,父亲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亲手交给孩子,说是低保金……
江泽明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
    解决残疾人的问题,需要政府的特殊关爱。对于部分成年重残孩子的家庭,虽然父母的收入使这个家庭的平均收入略高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而不能享受低保。但是,重残人家庭的生活标准与一般健全人家庭相比,永远是落后、贫穷的,因为要多抚育一个无法就业、无法回报、需要终身护理的重残孩子。
    媒体多次报道,有的健全人宁愿长期拿低保也不愿意找工作。因为,低保标准每年提高,享受低保的同时也能享受住房、水电、医疗、社保等补贴,节假慰问及临时救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们的日子比这些没有享受低保的重残人家庭,显然过得轻松、悠闲很多。遗憾的是,这样的社会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妥善的解决。作为单个的重残人,一个时刻需要得到帮助的鲜活生命,没有得到社会的特殊关爱,没有享受到社会的物质成果更不必说精神成果,没有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阳光,他们的心里怎么平衡呢?残疾,本身已经给家庭成员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最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无疑是给这样的家庭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人为本,关爱弱势群体,这是国家制定困难群体特惠政策的宗旨。让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大门向这些无法就业、同时也失去许多天伦之乐的成年重残人敞开,让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照进他们的心坎,让他们年迈的父母能够在九泉之下瞑目,让他们的手足同胞能够卸下终身的包袱,我们的政府应积极为他们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尽早为他们提供最起码的生存保障的措施。
    5、有的地方敢于改革,已为成年重残人纳入低保亮起了绿灯。
    2010年,武汉市通过人大立法,成年重残人不论家庭条件,也不单独立户,就可享受全额低保待遇。
    此前,湖北省有的地方在低保工作中也打破以家庭为对象的禁区,将18岁以上不能就业的成年重残人纳入了低保,此善举,让成年重度残疾人及家人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特殊关爱。但不能让媒体宣传,如同当年安徽小岗村农民静悄悄地进行伟大的改革……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
    《通知》意在让成年重度残疾人分户来解决低保问题。但是,难以操作。因为,成年重度残疾人只有单独立户才能纳入低保。这个门槛太高,不切实际,甚至无法实现。其一,从经济上看,单独立户,必须有另外的房产证。这些重度残疾人家庭,往往比较贫困,如果再去买产权房或公租房的户头,很不现实。其二,从亲情上看,这些重度的残疾人,往往不仅不能自食其力,成家立业,而且,还需要父母与兄弟姐妹的终身照顾。即使为办低保去费神花钱、费尽周折单独立户了,身体重残的他们,最终还是由父母及兄弟姐妹来照顾终身。这样的单独分户,让一个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突然变成一个“家”,对年迈的家长来说,情感上是或多或少都难以接受,甚至是愧疚。而对这些重残人来说,似乎有一种“把我这个包袱踢出门”的感觉。显然,这样的单独立户,只能淡化亲情,只能增加残疾人家庭的麻烦与开支。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可怜的父母,一生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不仅无法得到重残孩子的回报,甚至还会招来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孩子的拳打脚踢、丧失理智的恩将仇报……
    古人曾有“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理念和美好愿望,在构建和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这些渴求得到社会保障的成年重残人,社会不应遗忘他们,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更应该照耀到这些弱者的心坎……
敬爱的总理,我的来信给日理万机的您增添了麻烦,有的观点可能有些偏激,有的语言可能有些错误,还请您多多海涵和斧正!
祝您:
身体健康!
事事如意!
                                                                                                                                                             曹红五 敬上

                                                                                                                                                        2014年2月4日
                                                                                                                                                       身份证号:(略)
                                                                                                                                                         手机:(略)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